记者从教育部4月19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教育部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包括24个“一带一路”国家,此举进一步强化了我国与其他国家教育的互联互通与合作。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教育做了啥?正在发挥哪些独特作用?
学历学位互认 人才通畅流动
互认学历学位,这24个“一带一路”国家都是谁?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说,“包括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斯里兰卡、蒙古、埃及”。
“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也是教育的职责所在。”许涛表示,教育部国际司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支持该校通过引进国外师资、公派留学、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其开设的外国语言专业在2018年达到94种,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同时,教育部组织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理解,为推进民心相通提供智力支撑。“一是设立专项课题,共发布了141项研究课题,其中70项涉及‘一带一路’的46个沿线国家。二是形成系列智库报告,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报告课题,系列报告覆盖66个沿线国家,一国一本,共计66本。”
教育合作与交流,人才的通畅流动是前提。前不久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对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要区别管理,单位与个人的出国批次数、团组人数、在外停留天数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不列入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范围。“此举为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扩大和深化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得到了广泛欢迎和肯定。”许涛说。
中外合作办学2539个
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908名涉及37门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进修,与此同时,“留学中国”品牌正在逐步形成。许涛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愈加注重来华留学高端人才培养,设立卓越奖学金项目,培养发展中国家青年精英和未来领导者;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沿线国家额外提供总数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新生名额;优化来华留学政策法规环境,构建完整的来华留学政策链条,将政府奖学金学历生比例提升至90%、加强来华留学质量建设、建立质量标准体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推动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不断升级。
许涛透露,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产生了一批示范性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浙江大学爱丁堡联合学院等1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57个合作办学项目。“同时,境外办学也在稳妥推进之中。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4个机构分别是老挝苏州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开设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医药、中医针灸、中国传统武术、体育教育学、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学、烹饪工艺与营养等。”
省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网络基本形成
许涛说,“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省部签约共建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形成突破的重要抓手。“去年,教育部已完成8省(区)的签约。今年,教育部进一步与5省1市完成签约,使签约总量达14家省(区)、市,基本实现了与主要节点省份签约的全覆盖,基本形成省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网络。”
记者调查发现,立足本省特点和定位,是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主要亮点。
宁夏重点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批中阿联合研究机构和智库。贵州将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举办地的机遇,广泛开展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因此,将进一步推动滇西边境山区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的“云南省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海南将重点加强与海上丝路国家及中东欧国家、中亚国家在人文交流、双向合作办学、双向留学等方面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比如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汉语、热带农业、热带医学、海水养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新疆则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接壤,在教育对外开放,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将推进多领域、深层次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以及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等。
(本报北京4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晋浩天)